世界绿色实验室-Worldgreenlab.com


当前位置: 主页 > 绿色文摘 > 报告与工具 >

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发

时间:2011-02-21 14:34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绿色 点击: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6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重点围绕形成绿色经济的基础....

 

  编者按

  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6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重点围绕形成绿色经济的基础,绿色经济和低碳产业,针对发展战略出台措施和扶持成果的转化,以及投融资人才支撑等开展研讨与交流。

  注重节能减排研发和推广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根据国情,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注重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研发和推广。实际上,我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相应的部署安排。比如电力行业,现在一度电要排放0.8公斤~0.9公斤二氧化碳,所以要实施绿色煤电计划,依靠清洁煤转化和高效利用计划,提高燃煤的利用效率。在金属材料领域,钢铁工业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4,每生产一吨钢要排放两吨二氧化碳,所以要实现节能减排,要实现政策和技术的双管齐下。在高分子材料领域,2009年我国生产的塑料已经将近3000万~4000万吨,每吨排放二氧化碳4吨~8吨。

  应对方式包括:一、在建筑领域中,目前城市碳排放60%实际上都来源于建筑物的维持功能,交通系统和汽车尾气实际上只占到30%左右,所以发展低碳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建筑的规划设计、使用、运行全过程的低碳化。二、要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地下能源最多供人类使用不会超过300年,石油在未来的40年~50年就会走向减产或枯竭,所以开发新能源刻不容缓。世界相关组织有一个统计,预计在本世纪上半期2040年前后就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折,可持续的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的能源来源,而化石能源会逐渐从转折点往下走。三、要加强加快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第二,以需求拉动政策提高低碳收益。第三,进一步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转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要建立低碳技术的创新投入体系,创立开放式低碳技术的投入机制,除了政府引导和示范外,还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第四,创新组织形式形成合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形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低碳技术研发的科学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主体,通过校企联手建立低碳技术联盟。同时利用国内的广阔市场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成熟技术和资金支持,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核电前途光明道路艰难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 田佳树

  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评价范围内居民接受的集体剂量小于同范围内居民所受天然辐射剂量的1/10000。由此可见,核能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清洁能源。专家认为,只要核电造价降低到1500美元/千瓦的时候,核电就能有经济竞争性。据专家分析,如果在我国核电能够达到每单位千瓦造价1万元人民币,它就有大规模的发展空间。随着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核电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核电的释放方式不同。核反应堆可以人工控制、缓慢而又节奏地放出核能,而原子弹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裂变反应。尽管从机理上与武器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工程技术方面我们还是采取了三重屏障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在工程设计方面,也采取了多重保护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和人身安全问题。核电站有着严密的质量保证,对选址、设计、制造和建造、调试和运行乃至设施的最终退役,每个阶段的每项具体活动都有对应的质量保证大纲。实行内部和外部检查制度,同时还有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

  预计到2012年,按照每年增加10台机组的规模,我国的核电机组数量将达到50台机组。目前国内是引进多国技术并存的现状。由于核电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程度不等,发展和监督管理依靠的法规标准示范滞后,管理幅度宽、难度大,核电多国引进、多种堆型、多种标准和多种技术,造成工艺、系统、运行和管理模式不同。核能快速发展造成短期内核工业界人才稀释和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高素质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人才稀释,研究和设计能力、核设备制造能力、核岛建设安装能力不足。在监管机构里同样面临困境,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监管技术能力、监管经费不足。

  我们走到了一个低碳经济、绿色能源时代,面临着积极发展的核电发展时期,但是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整个核电业界以及政府监管当局,看到的是光明的前途,但是道路也很艰难。

  增强低碳转型紧迫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工业革命的时候蒸汽机的发展是技术引导的,使中国这么多手工业全部被淘汰。当年中国占世界GDP第一,但后来衰落到了清朝的没落数字。当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而同时伴随的还有付出的沉重环境代价。国际上现在提出低碳及碳预算,对于碳排放的需求,按照我们的预计将来可能要占全球的40%。中国的转型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转的问题。为什么?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安全的需要。我国去年机动车的拥有量已经超过了7000万辆,平均每千人50辆,美国人千人是780辆,未来要发展电动汽车,而技术还不成熟怎么办?那只能是进口。这次美国的漏油事件表明很多石油储备还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被开采的,我国煤炭开采按照现在的储量也就只能用38年时间。所以并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怎样加快转型的问题。

  绝对的零碳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我们为这个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低碳经济。

  国内目前有搞低碳城市的,有搞生态城市的,也有搞园林城市的。现在有些地方,包括北京老城区、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发达经济体的状态了,比如北京市的东城区、西城区还在搞产业扩张,实际上对于这些发达的城区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应该开始考虑绝对量的减排问题了。

  低碳城市建设应该是势在必行的,我们没有必要抗拒这个潮流,我们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占据有利的地位。现在美国人也在讲,不是转不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也提到如果美国不大力减排的话,延缓一天就会把竞争力优势让给中国一天,所以中国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紧迫感。

  加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 何炳光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各方面的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6方面的措施:

  一、重点实施重点工程,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建设工程,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最有效的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在价格、收费、土地政策方面进一步改革。在财税政策方面要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已经出台的有关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在节能政策方面要鼓励银行业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力度,发行企业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研究有关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问题,改善金融服务制度,创新信贷产品。

  三、支持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节能环保领域要设立若干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成套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组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园区和示范工程,做好引进节能环保产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强化法规标准和约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节能环保的相关法规,逐步提高重点产品能效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要注意的是注重新兴产业的新标准,一个新标准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

  五、倡导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节能环保的意识。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的宣传,倡导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既可以带动我国节能环保产品的出口,又能够树立起我国在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良好国际形象。

  制订实施可持续的政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 刘志全

  中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同时,还要应对大量的污染减排问题,因为我们目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任务依然艰巨。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投资4万亿元,地方也发了债券。十大传统产业的振兴计划,现在又提出四大类、7个领域、22个小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即将下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另外,国家要出台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投资、金融、产业布局等一些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的就是占领制高点,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方面有3个内容的政策和措施:

  一、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节能减排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约束性指标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2007年6月,我国出台了《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部署了相关的节能减排措施。

  二、环境准入的门槛有所提高。现在不仅仅是提高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门槛,还有资源型项目的门槛,还要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在建了2000多座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个数量还不够。另外是脱硫的装机容量,2008年初到年底中国投资1000多亿元已建成3.63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

  三、环境经济政策措施。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发展低碳经济是有过程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副主 任翟勇

  分析一下英国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最早实行3步走的战略:一、把高污染、低端的产业全部甩掉,转给发展中国家;二、发展低碳技术,潜心用了几十年发展低碳技术;、三、把低碳技术国际贸易法制化。

  在前年G8+5气候变化立法者论坛上,英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共同签署声明,提出大家都要发展低碳经济,当时巴西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壁垒。我们也认识到未来在这个贸易中作为准绳的就是碳,通过产品的碳足迹决定一个产品能不能进入国际贸易市场,或者限制进入,那时候中国生产的高碳产品是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的。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这样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需要重视的,但是对中国来说是有挑战的。如何发展呢?目前应该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没有低碳技术是不可能搞低碳经济的。未来的30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30年,这30年中,如果要马上实行低碳经济、按照国际贸易准则减少高碳能源使用,那么我们的经济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们要利用现在高碳能源的清洁化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清洁煤技术。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政府没有使用发展低碳经济这样的词,因为在会上很多代表不赞成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因为他们在第一线,认为低碳经济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从长远看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未来30年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最大可能地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这个时期最优化的发展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讲是有过程的。在参加世界相关论坛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在讲中国的排放第一,这给国内很多人制造了很多压力,大家在心里就认为中国应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必然要走的路,但是如何发展?发展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式应该引起大家深刻的思考。

  关注低碳和绿色产业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 张世钢

  在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带来了17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同时还创造了大约150万人的就业岗位。仅2009年,在绿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绿色岗位就大约有30万个。这些成功案例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十分巨大的。中国政府向国际的减排承诺,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刺激。中国有意愿在全球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努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为中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它在政策层面上是一个刚性的要求。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时,将会被问责。企业也会推动和促进产业采用更多的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对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占领先机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与中国政府合作,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推动,我们现在与中国共同进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合作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其他10个联合国机构一起与中国政府的不同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合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中负责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喜玛拉雅冰川融化给地区带来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给人口和工业密集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的政策。我们期待这些政策研究也能取得成果,在今年的晚些时间会有另外的国际论坛研讨、总结这方面的收获。

  环境规划署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深刻感受到中国对绿色经济的需求和热度,以及在中国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很多省、市纷纷制定了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并且表达了强烈的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意愿。中国支持绿色转型,希望与国际社会合作,希望在新的一轮绿色市场竞争中走在世界前列。这些也对联合国这样的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中国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并且与中国加强、加深合作。

  以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行了必要的财政扩张,在这个过程中要同时把握好结构导向,支持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利政策背景条件。以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4万亿元政府投资纳入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方案,包含了低碳趋向的一些投资。

  第二,在政府运用的财力中还有一部分资金是以贴息的方式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这是使政府财力四两拨千斤的好机制。

  第三,出口退税制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首先在高外贸依存度方面,我们受到外部冲击以后支柱力量削弱了,所以要扩大内需,也就是扩大自己的投资和国内消费,但同时也不能放弃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第四,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前段时间财政部门明确宣布以可观资金支持“太阳谷计划”等。

  第五,资源税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效率是通过资源税赋的提高,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使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形成新的经济压力,促使从开发环节开始,到制造、使用资源产品的各环节节约资源,这也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在长效机制上最应该看重的。

  第六,财政对于研发投入有明显倾斜支持的政策导向。几年前就已经规定了企业研发时可以对所得税进行冲抵,政府对研发也有相应的支持,十多年前就设立了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很多项目可以获得基金的支持。

  第七,从前景看,需要在财税构建平衡体制机制过程中做好碳税的控制。有必要争取在下一个5年计划时间里把碳税推出,具体的方式、技术路线还有不同的考虑。

  第八,政策性金融投资需要得到持续、有效的介入。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低碳发展,要具体落实到其机制的设计、创新上。

  绿色产业必须依靠科技突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参赞 孙成永

  绿色产业发展必须靠科技突破。新材料等基础科技的突破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石,基础科技的突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依靠科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利用重大创新技术成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引领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二,科技部始终重视绿色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大任务之一。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节能减排行动实施方案,联合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行动。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得到了加强。

  第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四,组织实施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2009年启动的“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等节能项目,以及上海世博会上推广的三网融合和一大批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

  第五,绿色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创造绿色财富、促进绿色发展。一方面,绿色科技可以在金融市场解决资金支持的问题,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规避与转移、价格约束、流动性供给等功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功能性保障。另一方面,金融可以通过绿色科技获取高回报的利润,科技创新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投资对象。绿色科技创新是新成果、新企业和新产业的摇篮,大量的高附加值也为金融资本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推进绿色经济政策法规建设

  工业与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 黄建忠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会有力促进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要求。绿色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模式,这也是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推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由此推动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传统产业向绿色经济产业转型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加强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四、发展利用新能源。

  那么,如何加快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一、法规化。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境。但在诸多问题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二、标准化。标准起到了用技术的语言提供满足法律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技术路线、手段、方法,这是标准最大的用处,也是标准最大的意义所在。三、发展绿色信贷和碳金融。碳金融应该是一个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四、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是公共消费领域的一种制度性的创新,堪称是一场革命。绿色经济既然是现在的一个方向,作为政府采购必须与此相关。五、财税政策。对节能项目的奖励,对综合利用产品的税收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及进出口退税。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七、行政干预。在市场发挥作用发挥不到的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伸出去。节能减排虽然现在还没有提到绿色工业的程度,但还是有它的行政要求、责任考核和行政监察的要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绿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